av免费在线观-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www.国产福利|www.xfjewelry.com

華國鋒紀念網 > 回憶緬懷

鐘肇勛:華國鋒組建湘陰第一個漁業社

2009-02-05來源:湘陰周刊編輯:

 

鐘肇勛   湘陰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1949年初秋,華國鋒率領南下工作團來到湘陰,擔任湘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當時的湘陰縣,由于多年戰火和土匪反革命破壞,水患連年,堤垸倒潰,疾病流行,災民遍地,天災人禍使湘陰這塊土地滿目瘡痍。面對破爛攤子,縣委縣政府依靠和發動干部群眾,在掀起借糧支前,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實行土地改革等運動的同時,筑堤堵口,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很快穩定局勢。在抓好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著手抓恢復發展各行各業工作,國民經濟開始好轉。為完成各項政治任務,盡快恢復生產和各項事業,華國鋒跑遍了湘陰的山山水水。1951年初春,華國鋒到西部垸區搞調查研究,走遍了大小各垸,對湘陰垸區的地形地貌,江湖水網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他深深感到,湘陰伴著洞庭湖南岸,湘資兩水穿境而過,垸區水網密布,是天然的魚類繁殖場。垸內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更是發展人工養魚的上好條件。他認為,湘陰的水資源和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巨大財富,發展漁業生產條件優厚,大有可為。回到縣里他和縣委縣政府其他負責同志講,湘陰外河是天然漁場,垸內大小湖泊不計其數,現在垸內不少湖泊被封建湖霸所占有。要把恢復發展湘陰漁業生產,作為恢復發展農村副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措施落實。要改變單靠外河捕撈狀況,發展垸內人工放養,實行捕養并舉。同時要解決漁業生產群龍無首的狀況,并提出幾點意見要縣政府抓落實。

一是縣里要成立一個抓漁業生產的領導機構,他提名叫“湘陰縣漁業公司”(不久便更名為“湘陰縣漁業社”)。親自指派武印樓擔任漁業公司經理(后任湘陰縣縣長)。二是中心任務多、干部力量再緊,也要抽調一批干部專抓發展漁業生產。三是縣里成立的漁業公司,既要抓生產經營,又要抓生產管理,要明確管理責任。四是要對全縣的水域資源和漁業生產現狀進行一次全面調查,做出發展計劃。五是對被封建湖霸所強占的江河湖泊水域,要結合土改全部收歸國有,交由縣里統一養殖管理。

華國鋒的這些意見,縣委和縣政府立即進行了研究落實,湘陰縣漁業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除委任武印樓任經理,組織部還抽調四名得力干部任副經理,進行了明確分工。除此,還調配了一批干部到漁業公司工作。為加強湖區各區的漁業生產,保證上下齊動,給各區也配備了1至2名抓漁業生產專干,縣區共配備干部64人。隨后改為湘陰縣漁業社,設有辦公室和養殖、產銷、財務三個股。當時湘陰的土改運動已全面鋪開,縣委土改委員會按照華國鋒的指意,將被封建湖霸所強占的湖泊全部收回,交由縣漁業社管理。縣漁業社既行使產銷經營權,又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全縣的調查摸底工作,結合土改運動進行,向縣委和縣政府呈送了調查情況報告,比較詳細澄清了全縣水域資源和漁業生產現狀,并提出了發展漁業生產計劃。調查匯總報告稱:當時全縣有外湖80個,大小內湖140個,水面占全縣總面積50%。外湖中有10個湖常年自然產魚1500擔左右、6個湖產魚500擔以上,蝦子1萬擔左右;大小內湖總面積有20余萬畝,年自然產魚2萬擔以上;當時全縣有從事捕撈漁民330戶,池養250戶,有專業和半專業漁民8200人。橫貫湘陰東西部的湘資兩江魚苗十分豐富,品種繁多,居全省之首,而且有不少名貴魚種,能為發展人工養魚提供大量魚苗。縣漁業社為盡快推動全縣漁業生產,當年便抓住春季有利時機,一方面設溜采集魚苗,另一方面大搞人工放養。請求縣委縣政府安排資金3億元(舊幣,下同),漁鹽900噸。首先,在縣內的76個大小內湖、8150畝水面中投放青草鯉鳙鰱等魚苗150多萬尾,計劃產魚2萬擔。因1951年漬澇災害嚴重,跑掉一部分,加上剛開始搞人工放養,養殖技術不高,實際收獲1.2萬擔,雖然沒達到計劃指標,但第一年基本實現人工放養成功。對魚的銷售,漁業社開始把鮮活銷售與加工銷售相結合,將大部分鮮活魚從水路運往長沙市場鮮銷,同時購買了冷藏等機械設備,開辦加工廠,加工成淡干魚、臘魚、熏魚等制品,還用機械設備加工罐頭魚,這些產品投放市場,銷路很廣,闖出了產銷加工一條龍的新路。頭一年,縣漁業社就獲純利1.9億元,并向縣財政上交一半。縣委縣政府都感到發展漁業生產這條路走對了,大有可為。

1951年9月,縣委在縣城首次召開湘陰縣漁民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漁民代表和區鄉干部共510多人。縣委負責同志在報告中提出發展湘陰漁業生產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湘陰水產資源優越和交通運輸條件,加強領導,提高技術,改進工具,組織農民開展捕澇養殖同時并舉,盡快恢復發展漁業生產,提高經營效益,改善農民生活,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同時布置兩項工作:一是成立湘陰縣漁民協會,各區成立分會,以下成立漁民聯組。而且規定在鄉農民協會中要增加一名漁民委員,有利發展漁業生產。加入漁民協會的會員,都由縣里統一印發會員證。在漁民代表大會期間,即選舉產生了縣區鄉漁民協會正副會長、分會長和聯組組長。二是以縣漁業社為軸心,大力發展群育群養群捕,由漁業社負責提供魚苗魚種,發揮養殖示范作用,推動全縣漁業生產。全縣漁民代表大會后,農民從事漁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都感到有組織,有領導,有靠山,有收入,有奔頭,紛紛要求加入漁民協會,從事養魚捕魚的農民增加。1951年底,全縣專業漁民戶增加到1847戶,人會會員有9003人,捕撈船只增加到2700余條。池塘養魚面積達到3萬畝。縣漁業社為發展全縣漁業生產,充分發揮龍頭作用,申請擔保貸款1.6億元作為捕撈魚苗資金,為309戶漁民提供貸款資助,增制撈子4260個,安排5個干部專抓江河魚苗采蹓。同時在營田開設魚苗代銷處。1952年春,縣漁業社在江河設撈子4558個,產魚苗23.3億尾,除提供給養魚戶200萬尾,以每萬尾7萬元外銷,收入16億元。漁戶設撈的魚苗除留部分自養,多余的外銷,使國家和漁戶都增加了收入。池塘人工放養面積也大幅度增加。除西部垸區利用內湖擴大放養外,同時發動東部丘崗區利用塘壩養魚,全縣放養面積增加到近6萬畝。這年因東部大旱,塘壩水用于灌田,魚產量不多,但西部垸區人工養殖產量大獲豐收,總產量達到3.8萬擔,比1951年增加2倍;外湖捕撈鮮魚也接近l萬擔,比上年增加2000多擔。全縣的鮮魚總產量達到4.8萬擔。漁民戶戶增收,漁業社獲純利2.5億元,比上年增收6000萬元。這年底,縣委縣政府根據漁民分散面廣的情況,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全縣漁業生產,發出“組織起來發展漁業生產”的號召,布置全縣因地因水因人發展互助合作組織,沙田鄉首先發起建立“漁業合作組”,之后,西部垸區各鄉紛紛響應,相繼都建立漁業互助合作組,選有組長、會計、技術指導員,以漁戶勞力、漁業生產工具等作為集股,利潤按股分成,并提出5%的紅利獎勵勞動技術好的漁戶,促使漁民積極性大大提高。從此,由華國鋒開創的湘陰漁業生產蓬勃發展,走向輝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華國鋒同志調往中央工作后,多次接見湘陰黨政界負責同志和企業代表,詢問湘陰經濟發展情況,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70年,縣委組織發動圍墾改造東湖后,建立東湖漁場,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綜合利用,全面發展,實現漁、豬、糧全面增產增收,特別是成魚精養連創高產紀錄,全場平均每個職工生產鮮魚500斤,稻谷1780斤,肥豬30頭。華國鋒同志知道這一情況后,四次接見東湖漁場黨支部書記劉德成等人,給予高度評價和鼓勵,并親自授予東湖漁場“場小志氣大,人少貢獻多”光榮稱號,作為全國水產戰線先進典型加以推廣。由于華國鋒同志的大力推動和鼓舞,幾十年來,湘陰的水產業不斷發展,經久不變。成為今天的“全國商品魚基地縣”、“全國漁業百強縣”。■

(該文摘自《湘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