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在线观-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www.国产福利|www.xfjewelry.com

華國鋒紀念網 > 活動年譜 > 華國鋒時政活動年譜(1975年)

1975年03月18日 華國鋒出席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

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國鋒偉業

 

【新華社北京1975年3月18日訊】 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會議于三月十七日下午和十八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朱德委員長主持了會議。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宋慶齡、吳德、賽福鼎、徐向前、聶榮臻、李井泉、張鼎丞、烏蘭夫、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許德珩、胡厥文、李素文、姚連蔚出席了會議。

遵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向人大常委會提出了對全部在押戰犯實行特赦釋放的建議。

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部長華國鋒在會上就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問題作了說明。

華國鋒副總理說,“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最近指示,把在押戰犯全部特赦釋放。我們認為,在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取得偉大成就,四屆人大勝利召開的大好形勢下,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是非常正確的。它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政策,表明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安定、團結,無產階級專政更加鞏固。這對發展革命統一戰線,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促進臺灣人民的反蔣愛國斗爭,都具有重大意義。

“多年來,我們遵照毛主席關于懲辦和寬大相結合、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政策,改造了大批戰犯。已經特赦釋放和刑滿釋放的戰犯,大多數表現是好的和比較好的。有的人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現在關押的戰犯,經過長期教育改造,特別是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改惡從善的表現,感激黨和政府對他們的挽救。這是毛主席對戰犯改造政策的勝利。

“這次特赦釋放的戰犯共二百九十三名。其中有:蔣幫軍官二百一十九名,黨政人員二十一名,特務五十名;偽滿戰犯二名;偽蒙戰犯一名。至此,在押的戰爭罪犯,即全部處理完畢。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對這次特赦釋放的全部在押戰犯,每人都給公民權;有工作能力的,安排適當工作;有病的,和我們干部一樣治,享受公費醫療;喪失工作能力的,養起來;愿意回臺灣的,可以回臺灣,給足路費,提供方便,去了以后愿意回來的,我們歡迎。釋放時,每人發給新制服裝和一百元零用錢,把他們集中到北京開歡送會,由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并宴請一次,然后組織他們參觀學習。”人大常委會委員金祖敏、楊坡蘭、劉斐、謝靜宜、王作山、董其武在會上發言,他們一致擁護毛主席、黨中央關于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的指示。

金祖敏說,特赦釋放全部在押的戰犯,是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政策的勝利,表明了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我國各族人民更加團結,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空前鞏固。全國廣大工人群眾,一定要認真學習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問題的指示,進一步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楊坡蘭說,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體現了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政策的英明偉大。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貢獻出我們婦女的一切力量。劉斐說,聽到毛主席和黨中央關于把在押戰犯全部釋放的指示,很受感動。跟隨蔣介石從大陸逃到臺灣去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要及早回頭,為解放臺灣,統一祖國作出貢獻,立功贖罪。這才是他們唯一正確的出路。無數事實都證明中國共產黨說話是算數的,政策是兌現的,任何懷疑和顧慮都是不必要的。謝靜宜說,對于反動階級的人們實行改造,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才能做到。這次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充分顯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偉大革命氣魄。我們要引導廣大青年更加認真地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政策。王作山說,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對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一小撮階級敵人,發展革命和生產的大好形勢,有著重大意義。董其武說,這次對全部在押戰犯實行特赦釋放并給以公民權和妥善安置,這只有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有這樣的事情,是毛主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的偉大政策的體現。他希望被特赦釋放的人員,要下定決心,加強思想改造,立功贖罪,努力重新做人。

會議經過討論,一致同意周恩來總理關于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犯的建議和華國鋒副總理所作的說明,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的決定”。

這次會議還聽取了余秋里副總理作的關于一九七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說明和李素文副委員長關于遼寧省海城、營口地區防震救災情況的匯報。

這次會議還任命羅青長、武新宇、李金德、沙千里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秘書長,并任免了一批駐外大使。


備 注:該報道原標題為《遵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國務院提出建議人大常委會決定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刊載于1975年3月19日《人民日報》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