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972年9月6日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何香凝,因病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九十五歲。
九月五日下午,首都隆重舉行了追悼何香凝副委員長大會。同時,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前、外交部等處下半旗致哀。六日在南京舉行了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安葬儀式。
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場里懸掛著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遺像。
會場里擺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送的花圈。
送花圈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伯承、江青、許世友、陳錫聯,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以及中央軍委、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婦聯、外交部、衛生部等部門,和中共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革命委員會。
參加追悼大會的有:董必武、宋慶齡、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徐向前、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陳云、李富春、許德珩、傅作義、蔡暢、鄧穎超、華國鋒、吳德。他們向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家屬廖承志、廖夢醒、經普椿等表示親切慰問。
追悼大會由朱德委員長主持,宋慶齡副主席致悼詞。
宋慶齡副主席說:“何香凝女士早年隨同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斗爭。其后,又積極參加討伐袁世凱和護法運動。一九二四年,她堅決支持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改組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合作。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后,她堅決維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毅然辭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一切職務,挺身而出,揭露蔣介石的反動面目,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她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堅決反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假民主、真獨裁的反動政策,積極從事抗日民主運動。皖南事變后,她嚴厲斥責蔣介石策動內戰的罪惡陰謀,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進行了不懈的斗爭。解放戰爭時期,她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的反動政策,深表憤慨,積極號召、組織國民黨內的民主力量從事反蔣活動,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響應中共中央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五一’號召,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貢獻。
“全國解放以后,何香凝女士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她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中,立場堅定,愛憎分明,特別是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爭期間,她義正詞嚴地痛斥資產階級右派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謬論。她經常以詩、畫熱情地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她關心國家大事,擁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貫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領土完整和解放臺灣而努力奮斗。
“何香凝女士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戰友,是廖仲愷先生的革命伴侶,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是國民黨革命派杰出的代表。她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我們深切地哀悼何香凝副委員長,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
人大常委會委員馬純古、區棠亮、貝時璋、鄧初民、盧漢、史良、莊希泉、朱良才、嚴濟慈、吳有訓、吳冷西、張鋆、陳奇涵、武新宇、茅以升、林蘭英、林巧稚、羅叔章、竺可楨、季方、趙忠堯、胡子昂、胡厥文、胡愈之、胡耀邦、童第周、謝扶民、彭紹輝;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劉斐、朱蘊山、楊東莼、張奚若、陳此生、周培源、趙樸初、榮毅仁、徐伯昕、曾澤生、董其武;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人大常委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以及全國婦聯的負責人王良恩、楊德中、劉劍、劉友法、李啟煌、李金德、連貫、康克清、喬冠華、韓念龍、馬文波、何英、王海容、林一心、謝華、吳慶彤、侯春懷;
民革中央常委甘祠森、劉仲容、吳茂蓀、侯鏡如、許聞天、錢昌照,委員王葆真、李平衡、李俊龍、李蒸、陳離、焦實齋;
全國人大代表、美術界代表、知名人士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親屬和生前友好王震、吳德峰、沙千里、莊明理、黃鼎臣、田富達、吳桓興、朱光亞、黃長水、張國基、羅青長、何蓮芝、張瑞華、于立群、傅崖、古元、李可染、蔣兆和、周海嬰、龍潛、程思遠、鄧廣殷和夫人、馬海德、蘇菲、柯弗蘭、柯如思、愛德樂、帕特、杉山市平和夫人、路易?艾黎、陳依范等。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機關干部和群眾代表五百多人。
追悼會結束后,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靈柩由專車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先生合墓。
葉劍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前往車站送靈。
劉友法、鄧穎超、謝扶民、李金德、劉斐、朱蘊山、陳此生、甘祠森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家屬廖承志、廖夢醒、經普椿等,護送靈柩到南京。
九月六日下午,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靈柩運到南京,在南京市東郊廖仲愷先生墓地舉行安葬儀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主任許世友,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杜平、吳大勝、楊廣立、肖永銀、蔣科、方敏、劉其章、方明等,參加了安葬儀式。
護送何香凝副委員長靈柩到南京的劉友法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親屬參加了安葬儀式。
參加安葬儀式的還有:在南京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省、市民革負責人:吳貽芳、劉國鈞、計雨亭、劉樹勛、張敬禮、張光中、任崇高、陳鶴琴、范存忠、丁光訓、陳中凡、廖運澤、廖運升、賴惕安,以及干部、群眾代表三百多人。
何香凝副委員長患病期間,宋慶齡副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曾前往醫院探望。
何香凝副委員長逝世以后,遺體在九月三日入殮。靈柩停放在中山公園中山堂。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前往醫院向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遺體告別。前往告別的還有民革中央委員、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何香凝副委員長的生前友好,其中有李震、王樹聲、粟裕、方毅、申光、曾濤、劉新權、張香山、章文晉、楊驥、丁雪松、林月琴、王定國、劉崇仁、童小鵬、李質忠、周榮鑫、沈謙、溥杰和夫人、林達光和夫人等。
在北京的泰國全國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工業署副主任巴實?干乍那越送了花圈。
備 注:該報道原標題為《首都隆重舉行追悼何香凝副委員長大會》,刊載于1972年9月7日《人民日報》第一版。